Hot Topics 娛樂追蹤

Celina 週六品味圈之「生活雜誌 - 五月、六月好書推介」

2022-06-29 (星期三)

請按此重溫訪問內容 Please click here to listen to archive audio

「週六品味圈」的節目主持 Celina,在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六的「生活雜誌」環節中,都會邀請列治文公共圖書館Wendy Jang 為聽眾介紹優質讀物。炎炎夏日,我們繼續每隔一個月介紹過去兩個月的推薦書刊,並每個月上載該月的訪問音頻,在 5 月和 6 月份,Wendy 為大家帶來了一本英文和一本中文好書。  

If you love to read, the monthly books recommended by Wendy Jang of Richmond Public Library will just be your cup of tea!  Click the link above to listen to the May and June interviews of "Lifestyle Reunion" (Sat 9 am, AM1470) hosted by Celina.

Celina 週六品味圈之「生活雜誌 - 五月、六月好書推介」

《Chinese Film Classics, 1922-1949》- Christopher G. Rea 著(2021 英語)

這書被專家學者認為是了解早期中國電影的必讀指南,它提供了清晰的情節概述和有趣的製作細節,又仔細分析了關鍵場景和探討荷里活和歐洲電影對中國電影的影響。書中提到世界第一套電影於 1895 年 12 月在巴黎放映,幾個月後的 8 月,上海的茶館便開始展覽電影。那時,外國攝影師到中國各地拍攝人民的日常生活,並在當地播放所拍的片段,展覽場地有茶館、電影院、娛樂廳、甚至帳篷。在北京,第一次放映電影是 1902 年一場為慈禧太后慶祝生日的私人影展,但不幸因手攪相機過熱起火而被取消。同年,北京成功舉行了第一次公開影展。西班牙人 Antonio Ramos 於 1908 年創立了中國第一家電影院,即上海的虹口大戲院。到 1920 年代,中外商人都喜歡在各大城市投資建築戲院。1929 年時,中國 7 個城市共有 233 間電影院,其中上海就佔 53 間。到了 1949 年,中國有大約 500 間戲院,而這些戲院播放很多外國片。單在 1925 年上半年,上海的戲院一共播放了 256 套電影,分 1,935 場,其中 219 套是外國片。在放映時,播音員會作字幕翻譯。如果沒有字幕,戲院便派一張介紹劇情和演員的卡片給觀眾。

1922-1949 年是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書中詳細地介紹了 14 套這時期的經典電影,包括默片《勞工之愛情》、《小玩意》、《體育皇后》、《神女》、《大路》和《新女性》,以及有聲電影《夜半歌聲》、《馬路天使》、《木蘭從軍》、《太太萬歲》、《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城之春》、《三毛流浪記》和《烏鴉與麻雀》

其實在 1922 年之前,中國已經拍了數百部電影,但可惜不是遺失了就是還未被找到。作者說他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勵檔案館去修復多些民國時代的經典電影,好讓公眾有機會欣賞這些作品和了解早期中國對電影藝術的貢獻。除此之外,他認為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翻譯和將一些沒有版權限制的電影放上互聯網讓公眾隨時可以看。他在疫情初期用了兩個月時間,翻譯了 10 套電影。其中一套 - 1927 年的默片《盤絲洞》- 就是由挪威國家圖書館將原來的電影數碼化的,他獲得挪威國家圖書館的允許而將中文字幕翻譯成英語。

本書作者雷勤風,原名 Christopher G. Rea,是 UBC 亞洲研究系的教授和副系長、香港研究計劃的合作人和聖約翰書院的教員。他曾擔任中國研究中心的主任,是一位近代中國文學和文化史學家,專門研究晚清民初及現代文學、近代史和流行文化。他能講一口流利的國語,現正著手寫《中國新笑史》的續篇,和一本關於錢鐘書楊绛的中文書。

Celina 週六品味圈之「生活雜誌 - 五月、六月好書推介」

《聽吳晗講古續編 : 恰逢這世求生不易,人鬼難分仍要為人一世》- 吳晗著(2020 年繁體)

這書是一本中國歷史的散文、雜文集。編輯挑選了 35 篇簡短有趣味的文章,並將它們分為 5 個部份:「人鬼難分」、「求生不易」、「死亡隨行」、「恰逢戰亂」和「一世為人」等。前 3 部份講古代史(大部份是明史),後兩部份講近代人物和事件。文章涉及古代社會概況、民間生活實景、借古諷今,看後讓讀者增長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和促進思考。

節錄內容:

《明初的恐怖大屠殺》(這篇原名《明初的恐怖政治》,原載於 1948 年 8 月 5 日的《中建》半月刊)- 明朝皇太子朱標,性情忠厚仁慈,不像他父親朱元璋嚴酷,朱元璋悶在心裡,但很愛這個兒子,索性自己動手,殺盡所有不順眼的文武官員,斬除荊棘,企圖讓兒子作個現成皇帝,不怕被權臣控制。但朱標因病去世,遺下 16 歲兒子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允炆的性情像他父親朱標,而且年紀還小,朱元璋更加擔心有人會為難他的孫子,於是便繼續殺人,殺得將帥一空,無論是兒時夥伴、開國元勛、文臣武將,無一倖免。連不是官員的經生儒士、富人地主、僧道,侄兒外甥,無一不可殺,有罪的殺,無罪的也殺。文武百官每天上朝都提心吊膽,不知何時輪到自己。辭官回鄉也不是辦法,因為犯了皇帝的忌諱,說是不肯幫朝廷辦事,大不敬,非殺不可;沒有做過官的儒士,怕極,躲在鄉間不肯出來應考做官,也被地方官用種種方法逼迫他們出來,不肯做官就被處死。

朱元璋性情殘酷,用很多酷刑,黥刺(用刀刻額頭或面,再塗上墨)、剕(斷足)、劓(割鼻)、閹割都是平常,更慘的有凌遲處死、鞭笞、剝皮、抽筋等。朝臣倖免於死的只有寥寥幾人,其中一個就是大將信國公湯和,他是朱元璋兒時的看牛夥伴,他規規矩矩,小心聽話,服從命令。當徐達、李文忠死後,他明白自己功高,而且掌握兵權,很危險,於是便告老並交出兵權。朱元璋大喜,給他在鳳陽蓋府第。

湯和同樣幸運的是外戚郭德成,他酒醉,脫了冠,趴在地上蓋頭。朱元璋笑他頭髮稀疏,他便答「這幾根還嫌多呢,剃光了才痛快」。他酒醒後知道自己闖了禍,便裝瘋,將頭剃光,穿了和尚衣服,整天念佛,朱元璋以為他真的瘋了,便饒恕他。

第三個能逃過劫數的是御史袁凱。話說朱元璋要殺人,而太子主張從寬。朱元璋就問袁凱誰對,他答「陛下要殺是守法,東宮要赦免是慈心」。朱元璋大怒,以為他腳踏兩船,要不得。袁凱發覺激怒了皇上,便假裝瘋癲,拿鐵鏈鎖頸,蓬頭垢面,滿口瘋話。但朱元璋還是不放心,派使者去查看,卻看到袁凱趴在籬笆吃狗屎,使者回報朱元璋袁凱才得以逃過一劫。其實袁凱吃的不是狗屎,而是預先安排,被捏成一段段的炒麵拌砂糖。

作者吳晗是研究明史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是浙江金華義烏人,曾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他由一個歷史學家變成社會活動家,積極投身反蔣活動。有人認為自此之後,他的史學作品脫離了純學術研究,而是在搞政治影射史學,胡適也說「吳晗可惜,走錯路了」。吳晗於 1957 年加入共產黨,並在毛澤東授意下,做起唯物主義史學。雖然他的一生備受爭議,但無論如何,他作為史學家,對明史方面的知識是無可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