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Topics 娛樂追蹤

Celina 週六品味圈之「生活雜誌 - 一月、二月好書推介」

2021-02-28 (星期日)

請按此重溫訪問內容 Please click here to listen to archive interview

如果你對香港獨特的文化感興趣,又或你會被帶點奇幻的歷史故事吸引,就不可錯過 1 月和 2 月的「週六品味圈」(Sat 9 am, AM1470)。「週六品味圈」的節目主持 Celina,在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六的「生活雜誌」環節中,都會邀請列治文公共圖書館的 Wendy Jang 為聽眾介紹優質讀物。踏入牛年新春,我們繼續每隔一個月介紹過去兩個月的推薦書刊,並每個月上載該月的訪問音頻,在 1 月和 2 月份,Wendy 為大家帶來了一本中文和一本英文好書。  

If you love to read luminous and enthralling story or wish to learn more about Hong Kong's unique culture, the monthly books recommended by Wendy Jang of Richmond Public Library are just your cup of tea!  Click the link above to listen to the January and February interviews of "Lifestyle Reunion" (Sat 9 am, AM1470) hosted by Celina.

《The Library of Legends》 Janie Chang 著( 2020 年英文版)

Celina 週六品味圈之「生活雜誌 - 一月、二月好書推介」

《The Library of Legends》故事中的 Hu Lian 是南京 Minghua 大學的高材生,1937 年 9 月,她正準備到上海租界和母親會合,不料途中遇到日本戰機空襲,阻擋了前路,但遇到貴家公子同學 Liu Shaoming 和他的女僕人 Sparrow Chen,三人轉回 Minghua 大學,再到成都去避難。有些男同學本想去參軍,但學校不准,軍隊也不想他們參加,因為中國的大學生只有 4 萬 3 千人,他們必須保護好自己,戰後負起建國的任務。三人後來被派到由教授帶領的隊伍,以保護「The Library of Legends」古籍為任務,將這套書送到安全地方。這套原裝古書是在明朝出版的,極其珍貴,取名「Minghua 123」。期間三人為了防備日軍戰機轟炸,九死一生,以前穿著時髦的世家子弟現在變成鄉下人的模樣,在作者筆下栩栩如生。

「Minghua 123」的成員並不簡單,當中有共產黨成員,整天向同學灌輸左傾思想;也有國民政府的線人,阻止學生參加共產黨;也有學生的長輩一直被視為日本間諜,得不到平反,為了保護子女,只能隱姓埋名,提心吊膽地生活;還有一位楊柳仙子,她是王母娘娘麾下的一顆星星。一行人在路上遇上了炸彈。一位研究生 Shen 先生被炸死,大家都很傷心,間諜線索更受到影響。

作者 Janie Chang 的父母來自浙江平湖,她自己則在台灣出生,在菲律賓、伊朗和泰國度過童年,後來全家移民到加拿大。她畢業於西門菲沙大學,非常熱愛寫作,這本書正是根據她親友的經歷而寫成的。

當年日本侵華,作者的父親本在南京大學讀書,但他沒有先回家,而是決定跟大學一起撤離,師生校工一行人將書籍和重要物品等用騾車運載搬離,和書中寫 Minghua 大學撤離的情況相似。由 1937 至 1941 年,中國有 77 所大學和專上學院撤離到其他地方,以保存中國的血脈。Minghua 大學是虛構,它轉移「The Library of Legends」的情況就如同浙江大學轉移四庫全書到貴陽城外的山洞保存一樣。

楊柳仙子和王子的愛情故事也屬虛構,當中野戰軍醫 Daming 的原型則是作者的朋友 Uncle Chou,他本來不愛讀書,於是便停學去參軍,當時他僅 19 歲,由於他識字,於是上頭便要他看醫學手冊,就這樣成為軍醫。但他比 Daming 幸運,沒有戰死沙場。

《香港神功戲》 - 陳守仁葉正立攝影(2012 年第二版 繁體字版)

Celina 週六品味圈之「生活雜誌 - 一月、二月好書推介」

作為香港經典系列的最後一冊,《香港神功戲》細緻紀錄了關於香港特有的文化,除神功戲外,還有香港建築、電車、街道名稱等。 宗教和戲劇有重要關聯,中國文化體系複雜,宗教和戲曲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其中宗教可幫助人擺脫孤立無助,而戲曲則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的具體成果,而民間的節日更是戲曲傳播的重要工具。在節日期間公演、將宗教和戲曲結合的神功戲在題材上強調熱鬧、易於明白和大團圓結局,為大眾提供娛樂。至於香港比大陸更能完整地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因之一,是英國殖民地政府一向容忍對政府沒有威脅的傳統文化,並鼓勵其繼續生存及發展。  

神功戲一般都是為慶祝道教神誕,或配合太平清醮及盂蘭節打醮等宗教活動而舉辦,香港神功戲主要以粵劇、潮劇和福佬戲為主。粵劇是廣東省、香港和其它粵語社群最普及的劇種,但只有短短幾十年歷史,香港的粵劇戲班按文武生及正印花旦的名氣和所需戲金分成大、中、小型戲班,成員多來自都市,所以較為沒有地方色彩,現在香港有 30 多個粵劇團,也有一些臨時戲班,特別為一台戲而組,演完便解散。潮劇則以潮州方言演出,據說形成於明代中葉或之前,算是地方化的宋明南劇。上世紀 50 年代,國內大量潮籍人士移居香港而使潮劇演出生根,很多劇團相繼組成,如今卻只剩下 5 個劇團。 

福佬戲,又稱海陸豐戲,海豐和陸豐是由惠州管轄的兩個縣,福佬戲包括西秦戲、正字戲和白字戲三個戲種。白字戲是由於正字戲傳入閩南、粵東後,與當地的語調和民間藝術結合,用當地日常方言演唱而逐漸形成的劇種。福佬戲在香港扎根是因為在 60 年代有一批從海陸豐、惠陽地區的福佬戲班成員移民來港。現在,香港只剩下「惠僑」一班福佬戲班,年輕的福佬人大多已融入粵語文化。

香港戲班信奉天后、譚公、吹簫童子、田、竇、華光張五等菩薩,在演出期間,後台必定設一師傅位祭壇,供奉華光、田華光師傅的來歷有三種說法,包括華光是玉皇大帝手下的火神,因凡間演出粵劇,聲音驚動玉帝。其次是雷華光是唐代宮廷的歌舞師,因得罪太監,逃到江西九龍山隱居。還有相傳的唐明皇遊月宮,聽到凡間鑼鼓聲和唱歌聲,便命司部尚書華光帶數名仙女下凡查看,看到著迷,忘了返回天宮,從此他們留在凡間。 在演出神功戲之前,戲班要進行一系列儀式,籍以達到「為神造就功德」的目的,如果當地葬了戲行子弟,他們首先要拜先人。他們集體帶了糖果去墓地或荒野向先人拜祭並分享糖果,以保各人平安。

陳守仁著作的這本書中,大家可以詳細地了解神功戲的類別、劇種、戲班信仰和神功儀式等,資料非常豐富。陳守仁祖籍廣東東莞,生於香港,在 1981 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音樂系,之後到美國匹茲堡大學攻讀民俗音樂學,1986 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87 年開始在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任教,研究包括香港及中國南方的戲曲劇種,現在從事粵劇研究、教育和義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