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Topics 娛樂追蹤

Celina 週六品味圈之「生活雜誌 - 九月、十月好書推介 」

2019-10-31 (星期四)

請按此重溫訪問內容 Please click here to listen to archive interview

9 月和 10 月的「週六品味圈」(Sat 9 am, AM1470)帶大家認識多面的中國文化,一起走進近代史,看看詼諧的中國式文體是怎樣發展開來的,以及中國文化大革命的一連串浩劫,除了打壓曾經的商人世家外,對過往曾豐盛的的戲曲文化有了怎樣的衝擊。「週六品味圈」的節目主持 Celina,在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六的「生活雜誌」環節中,都會邀請列治文公共圖書館的 Wendy Jang 為聽眾介紹優質讀物。迎接初冬,我們繼續每隔一個月介紹過去兩個月的推薦書刊,並每個月上載該月的訪問音頻,在 9 月和 10 月份,Wendy 為大家帶來兩本中文好書,也帶給你更多心靈的啟發。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here is a chance to know the multifaceted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two books recommended by Wendy Jang of Richmond Public Library, you would take a peek at the "art of laugh" in the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learn more about how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impacts the performing art in China. Click the link above to listen to the September and October interviews of "Lifestyle Reunion" (Sat 9 am, AM1470) hosted by Celina.

《伶人往事 : 寫給不看戲的人看》 - 章詒和著( 2006 年繁體版)

Celina 週六品味圈之「生活雜誌 - 九月、十月好書推介 」

「藝人是奇特的一群,在創造燦爛的同時,也陷入卑賤。時代的潮汐、政治的清濁,將其托起或吞沒。但有一種專屬於他們的姿態與精神,保持並貫通始終。正因為奇特,他們也就有可能成為審視二十世紀中國式人生的一個觀察點」,這本是 7 位著名京劇藝人的傳記,包括尚小雲言慧珠楊寶忠葉盛蘭葉盛長奚嘯伯 、和程硯秋,作者寫他們的背景、生平事跡、品格和他們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時的遭遇和下場。

作者的父親章伯鈞在反右運動中直接連累了 3 名京劇演員:葉盛蘭葉盛長李萬春葉盛蘭是著名京劇小生,出生在著名梨園世家,家族曾為乾隆皇帝 80 歲壽辰獻藝,兄弟姐妹不是演員便是鼓師,而他性格烈,脾氣大,解放後,很多藝人都靠近組織,但葉盛蘭沒有,他覺得演員的唯一使命是演好戲,成個角兒,而不是入團入黨。演甚麼戲、怎樣演應該由角兒決定而不應該由黨員或黨支部決定。解放後也繼續我行我素地演戲,直到 1957 年被章伯鈞拉攏,參加中國農工民主黨。幾天後,便被扣上右派的帽子,開始遭受批判。

批判葉盛蘭的大會規模很大,每次都有 400 到 500人參加,京劇名伶幾乎無一缺席。這些人把批鬥當作演戲,一上台便演批鬥,讓葉盛蘭受盡煎熬,光澤斂盡,生活在惶恐之中。後來政府准許他回舞台表演,他發覺觀眾不理他是不是右派,還是很喜愛他,令他感到振奮。1959 年文化部宣佈葉盛蘭摘帽,不再是右派。可是 1966 年文革開始,他再次受衝擊,和葉氏家族一起被江青的樣板戲徹底摧毀了。葉盛蘭被下放到「紅藝五七幹校」勞動,做插秧、送秧等勞力,1976 年才回到城裡。他的銳氣全被磨掉,身患多種疾病。終於 1978 年 6 月 5 日逝世,臨走前還叮囑弟弟葉盛長不能讓小生這一行絕跡,一定要給後輩留下來。

這書是以京劇名伶為主的傷痕文學,語調充滿怨氣,恨意、悲憤和控訴,內容著重寫反右和文革記錄。從這些頂峰級京劇名伶的遭遇和所受的屈辱,能看到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的變遷和京劇藝術由盛入衰的原因。文化大革命期間,很多傳統文化的根基被剷除,當時的口號中更有「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受到致命的摧殘後,傳統戲劇已經很難回到鼎盛期的精彩繁榮,加上近年科技發展和商業化社會的興起,再次打擊舊舞台劇的生存機會,如今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算是受到兩重災難,需要被更多人關注。

《大不敬的年代 : 近代中國新笑史》雷勤風著,許暉林譯(2018 年繁體版)

Celina 週六品味圈之「生活雜誌 - 九月、十月好書推介 」

作者雷勤風在序言中說,比較起原著《The Age of Irreverence :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 ,這本中文翻譯版更好看。這本讀物在台灣位於暢銷書之列,一出便被搶購光,連圖書館也要等它加印才買到。 書中關注的是「笑」的整個譜係,從文人品味到大眾通俗文化,帶大家踏上一場笑料的發現之旅,從中能看到誰是「破夜壺室主」、軍閥時期的「放屁主義」從何而起、民國人士最擅長那些「好笑的罵人法」,還有「幽默」怎樣成為今日的慣用語等等。你可以由內至外了解晚清民初(1890-1930 年代)的中國喜劇情況,這本書既是一種娛樂、一串笑話,但也是一本教材、一片史論、和一個戲劇文化研究的起點。   

作者覺得「大不敬」能概括清末民初的文化精神,因為晚晴是最動蕩、最悲痛的時代,戰敗、國恥、割據、苦難 ,國家大勢已去,漢人鄙視清廷的無能。有意為國家效力的知識分子、文人沒法找到政府工作,因清政府於 1905 年取消科舉考試;但同時出現很多期刊出版社,提供平台給他們分享學術笑話、發表打油詩。民國本帶來新希望,但不久後孫中山便被袁世凱取代當總統,所以很多漫畫家和諷刺作家畫出很多猴子扮政治家的漫畫,也衍生了新傳播媒體的出現,但其實笑與痛是硬幣的兩面。 

其中將笑分為不同種類和不同原因,書中 6 章,分別有:「失笑」、「笑話百出」、「游戲大觀」、「罵人的藝術」、「滑稽魂」和「幽默年」,結尾篇叫「笑死」。每一章都很詳細解釋、分析討論和追索該題目的歷史和演變。這些「笑」的文化表達方式,奠定了現代中國的調性、文法和詞彙,也推翻那些認為中國人幽默感有限或單調的想法。

關於作者雷勤風,原名 Christopher G. Rea,他是 BC 大學亞洲系 的教授,一位近代中國文學和文化史學家,專門研究晚清民初及現代文學、近代史、流行文化、電影、視覺文化、漫畫、幽默、諷刺、和台灣,能講一口流利的國語。對於這本書更是多用大概 8 年時間去研究和搜集資料,研究範圍除了文學作品外,還增加了漫畫、笑話、影片、照片、明信片、傳記、學術性研究、字典、廣告和短暫性的印刷品,英文版原著曾獲得「Joseph Levenson Post-1900 Book Prize」,這是漢學研究至高榮譽的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