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A+
Hot Topics 娛樂追蹤

BC history 為何 BC 省早期的華人大部份是台山人?「週六品味圈」請來 Ming Sir 講歷史

2018-05-23 (星期三)

BC history 為何 BC 省早期的華人大部份是台山人?「週六品味圈」請來 Ming Sir 講歷史

請按此連結重溫訪問內容 Please click here to listen to archive interviews

Celina 主持的「週六品味圈」(Sat 9am, AM1470),每個月都有不同嘉賓帶來特別主題,四月份的題材和本地華人息息相關,因為 Celina 請來溫哥華苗圃行動教育協會Ming Sir 陳敏明,一連四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 BC 省的演變和本地華人的歷史,即使你最怕讀歷史,也一定會喜歡聽 Ming Sir 講故事,不信?按以上連結重溫這四集的訪問,你一定會覺得趣味盎然。

Whether you are a fan of history, you should learn more about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Canada, our province British Columbia, as well as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Vancouver. Celina's "Lifestyle Reunion" had a special guest Ming Sir in the month of April to tell us many stories about these.

大家都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其實美洲大陸自古已有人居住,在哥倫布之前亦有其他國家的人(例如維京人)來過這片土地,甚至在這裡居住過一段長時間,只是哥倫布之行有較清楚的文獻記載。
大家都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其實美洲大陸自古已有人居住,在哥倫布之前亦有其他國家的人(例如維京人)來過這片土地,甚至在這裡居住過一段長時間,只是哥倫布之行有較清楚的文獻記載。

美洲為甚麼叫 America?

在解答問題之前,Ming Sir 先為我們講一個笑話。

話說哥倫布從西班牙乘坐大船來探索新大陸,船員中有一名廣東廚師。某天清晨正當這名廚師在船艙工作時,突然聽到甲板上人聲鼎沸,於是廚師走上甲板查看究竟。只見所有船員都聚在船頭很激動的指手劃腳,身材矮小的廚師看不到前方,急得跳上跳下並大聲詢問:「係咩嚟㗎?係咩嚟㗎?」,這個「係咩嚟㗎」就演變成「America」。

當然,以上只是笑話一則。真實的歷史,是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在 1492 年乘船探險,但目的地並非美洲,而是印度。原來以前沒有冷藏技術,要長期儲存食物,只有使用香料例如胡椒、玉桂、丁香和荳蔻,但歐洲本土不出產香料,香料自古以來就靠商人從亞洲和中東經陸路進口,但哥倫布出發前的 40 年,由於歐洲人和奧斯曼土耳其人開戰,奧斯曼人佔據了現在的伊斯坦堡一帶,切斷了香料的貿易路線,令本來已屬奢侈品的香料比黃金更昂貴,哥倫布於是提議經海路去印度這個香料之國。他的提議得到當時西班牙王后 Queen Isabella 的資助,於是他帶著一百人乘坐三條船出發,一路向西直駛印度國。但不幸當時的航海技術不夠先進,軌道出了偏差,結果哥倫布前後航行了 4 次,去了加勒比海,又去了北美洲和南美洲,就是去不了印度,但哥倫布不服,堅持美洲大陸就是 India,在這裡生活的人就是 Indians。

那為甚麼叫 America 呢?原來繼哥倫布之後再有意大利的航海家來到美洲,証實這片土地不是印度,是一個歐洲人不知道的極大的島嶼,也就是所謂的新大陸,這人名叫 Amerigo Vespucci,於是美洲大陸就以這人的名字命名,稱為 America

參與修築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華工(1909 年)。(廣東省博物館文物)
參與修築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華工(1909 年)。(廣東省博物館文物)

為甚麼 BC 省早期的華人大部份是台山人?

要說到 BC 省最早期的華工,其實不是鐵路工人,而是淘金工人。原來 1848 年在美國加州出現了一股淘金熱,引進了很多外國勞工從事體力活,但過了 10 年,加州的淘金熱潮漸退,卻傳出加拿大的 BC 省有金礦,於是很多本在加州工作的華工就北上謀生。而這批華工之中,四邑人(包括來自台山、開平、新會的人)佔了多數,為甚麼呢?原來自晚清開始在中國南方出現了「土客之爭」,「土」就是指廣東的原居民,「客」就是指客家人,「土客之爭」並非指單一地區的個別事件,而是多個地區持續十多年的械鬥,死亡總數超過一百萬人,其中傷亡最慘重的,就是四邑人和客家人的沖突,雙方在戰勝時,甚至會將俘虜賣到國外當苦力,也就是「賣豬仔」。而買賣豬仔的仲介,為了不想豬仔們在運送途中生事,會將四邑人和客家分別送往不同地區,結果大部份的客家人被送到南美,而大部份的四邑人則被送到北美,故此在美加最早期的流通華語既非粵語,亦非普通話,而是台山話。

後來 BC 省的淘金熱過去,這批華工就轉而興建鐵路,因為工程浩大,加拿大還從台山引進了 5,000 人,又從加州招聘了 7,000 名華工,專門來建鐵路,但因為洛磯山山勢實在險要,在上面建鐵路危險性極高,結果第一年,從台山來的 5,000 名華工只有 1,500 人能活下來,說加拿大的鐵路是華工賠上血汗和性命興建出來的,也不為過。

1907 年溫哥華唐人街,圖中的地點是 Pender 夾 Carrall。(Vancouver Archives)
1907 年溫哥華唐人街,圖中的地點是 Pender 夾 Carrall。(Vancouver Archives)

為甚麼溫哥華早期的唐人街被稱作「鹹水埠」?

原來 BC 省成立之初,政治和經濟的樞紐不是 downtown,不是省府 Victoria,當然更不是 Richmond,而是 New Westminster。但在 1885,加拿大聯邦要興建鐵路,BC 省的總站卻沒有選在 New Westminster,反而決定在溫哥華的喜士定(Hasting)和 Gastown 附近的一片土地上興建,從此溫哥華才逐漸成為一個市鎮。鐵路建成後,部份華工選擇不回祖國,聚集在喜士定附近生活,也就是日後的 Chinatown,但說它是 town 其實誇大其詞,因為當時在喜士定居住的華人只有 90 人,跟省府維多利亞(當時華人口中的大埠)的唐人街,或 New West (二埠)的唐人街比較,規模相去甚遠,這個喜士定華埠還被謔稱為鹹水埠(因為近海)。後來,二埠在 1898 年發生了一場大火,災後重建時,二埠政府對當地的唐人街建築諸多限制,變相是迫華人遷離二埠,於是很多華人搬到溫哥華,令喜士定的唐人街變成本地華人的中心點。

但早期在 BC 省生活的華人,日子並不好過,經歷了很多種族歧視,包括 1907 的排華暴動,當時有數千名白人在市政府門前集會,主張華人應該離開加拿大,甚至衝到喜士定的唐人街大肆破壞。之後市政府亦推出各式各樣的排華法案,令本地華人在謀生和日常生活上都困難重重。近日溫市政府為過去的歧視和不公平法案向華人正式道歉,雖然不能彌補當事人過去的損失,但總算肯承認錯誤,讓每位加國公民都能對未來有所警惕。

想聽 Ming Sir 講解更多加拿大、溫哥華和本省華人的有趣歷史,快按本文上方連結重溫訪問內容。